穿山灶炊烟香陕塬|杨清波
如果你探访过黄河南岸闻名遐迩的陕州地坑院,不仅会为存续千年的地下古村所惊叹,而且会为院内一架状若剑龙的炉灶所吸引,并为炉灶的精巧构造和烹饪妙用所折服。
这奇特的炉灶就是做出陕州“十碗席”的“穿山灶”。
说穿山灶像剑龙,是因为它头低尾高的长条形状,宽二尺余、长约两丈、高不过四尺的炉灶体态,以及炉灶上梯次放置的7至9口铁锅,如同一条侏罗纪剑龙,憨憨地立在地坑院一侧,脊背上隆起的一连串骨质竖板威风凛凛,既震撼人心又着实好玩。
可能陕州人感觉它的样子更像穿山甲,或者是灶膛内部设计与穿山甲掘地凿洞很相似,抑或将排列的铁锅视作一座又一座山峁,一条长长的灶心膛线穿“山”而行,所以给它起名“穿山灶”流传至今吧。
2020年1月,我们踏雪寻塬来到陕州,在西张村镇地坑院,见到了两款穿山灶。
一款是完全土质结构,即由土坯垒实砌好之后,表面糊了一层拌有麦秸的泥浆,并打磨得光鉴明亮。另一款是土坯垒好之后,灶体外面镶砌了一层青砖,显得整洁卫生。但它们的长宽高大体一致,炉灶向上的倾斜坡度和内膛构造大同小异,也均在灶体上开了7至9个圆孔,圆孔坐放着烹饪用的铁锅。
走近地坑院美食一条街里的一架镶砖“穿山灶”,我们看到,放置在灶头的大锅蒸着大米和扣碗,铁锅底部就是首灶炉膛,也叫灶心,放入其中的劈柴正在熊熊燃烧。
顺着“穿山灶”体向灶尾排列的7个灶心,高度依次攀升,放置的铁锅也递次变小一号,里面分别有或炒、或煮、或炖、或焖、或煲的菜品,昭告着火力在持续减弱之中,最后一只铁锅只起保温功能,到此算是把灶心里的火力全部用尽了。
当大家以为简单的“穿山灶”不过尔尔时,一个当地的老大爷两眼放光,向我们道出了塬上先祖们的聪颖和才气,通过一架“穿山灶”而世代传承。
“穿山灶”上串糖葫芦一样的铁锅,承担着不同火力下的做饭烧菜功能,每口锅下的灶心都是相互连通的,是真正的一灶七(九)锅,这种“物尽其用,火尽其柴”,不愿浪费一丁点儿热量的构想,从侧面映射出了陕州人民的勤俭风尚和节能环保的意识;斜率,是建一架“穿山灶”的关键技术,如果灶体的斜率太小,气流运动平缓,火力向后伸展的能力较差,导致首灶灶心内的柴草燃烧不充分,靠尾部的灶心余温难觅,没有了用处。
如果斜率过大,头灶灶心内的柴草,在高速气流作用下很快燃尽,大量火力顺着灶心膛线跑掉了,无法很好利用。再一个,即是斜率刚刚好,如果任由热气流上升,也有浪费火力的现象。
因此,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灶心,和下一个灶心的连接部位,都要进行适度的弯曲塑型,使得火力在每一个灶心里,得以恰如其分地涡旋滞留,而不被直行的气流带出炉膛之外。
看到我们惊讶的神色,老大爷更加得意地告诉我们,不是谁都能弄成一架“穿山灶”的,里面的技术可精湛了,不知要经过多长时间琢磨和实践,才能拿捏准确。就我们陕州这个塬上,通晓掌握这个技术的,基本上都是掌勺的大师傅,只有他明白怎样建造,才能高效率做出味美可口的“十碗席”。现在,请一个技艺高超的师傅老不容易了!
据陕州史料记载和地坑院导游介绍,陕州穿山灶已有200多年历史,十碗席则更早一些,约有三四百年了。大概因当地干旱少雨和气候寒冷吧,塬上人家做的食品以汤菜居多,这样才有利于菜品保温和人体补充水分,后逐步成为居家待客、置办婚庆的标配。
传说,因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仓皇逃往西安,一年后回銮路过陕州,品尝十碗菜肴时赞其“十碗水席,十全十美”,而使它四海扬名、历久不衰。
由此看来,“穿山灶”因“十碗席”应运而生。地坑院先辈们做饭烧菜,一开始都是用单灶,一家几口人吃两三个汤菜,倒也其乐融融。后因人丁兴旺或接待较多宾客,特别是乡村红白大事需要聚众待客时,单个灶台无法供给很多人同时用餐,无法做到十来碗汤菜同时上桌,更不能持续保持所有食品菜肴的温度,随之衍生出两个或三个连环灶。
在发现地坑院有更强的上升暖气流,能够助力柴草燃烧的现象之后,一代又一代掌勺大厨不断摸索创新,支撑“十大碗”菜品热腾腾一齐上桌的七至九连灶,也就是现今的“穿山灶”,就由此横空出世了。
与“穿山灶”如影随形、近在咫尺的,还有一个单独的大炉灶,上面放置了四五层笼屉的圆形大蒸笼,直径足有一米五。这个配置可视为“穿山灶”的“辅灶”,主要是应对大批食客聚餐的,等馒头蒸熟后,抬起笼屉放于一边,清干锅中的剩水,放入食用油就可以炸油馍(条)了。
就在我们啧啧称奇的当口儿,一个9人组成的家庭游客团,正在地坑院的窑洞里品尝“十碗席”,看到他们围坐一张八仙桌前,兴高采烈推杯换盏的样子,那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瞬间让看客馋涎欲滴。在这里进餐,品赏的是陕州人的睿智聪慧,品味的是黄河饮食文化!
出了地坑院,由“穿山灶”尾部伸向院顶的圆柱烟囱,腾起白雾一般的袅袅炊烟,随着晚风飘然远去。忽然,耳边好似响起了京剧《沙家浜》的一节唱腔,心中默默地给它改了改唱词:
垒起“穿山灶”,铁锅煮佳肴。摆开八仙桌,十碗蒸煮煲。陕塬欢迎你,景美人更好。相逢一首歌,过后难忘掉。
这样地方你说奇妙不奇妙!
走在“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塬古村落,深吸一口气,便有“穿山灶”烹煮的汤菜香充溢口鼻,浸入肺腑。乘着这份惬意的甜美,两个标准的大拇指,就不由自主地伸向了抓拍的镜头!
文章来源:河南思客 陕州地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