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倾力打造省际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2019年,对三门峡来说,是文旅融合元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心指导下,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乘着机构改革的东风,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昂扬的工作状态,守正创新,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勾画发展蓝图,文旅融合迸发出新活力、取得了新成效,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
一、百舸争流激活力,文旅融合显芳华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2个,实现了文化先进县级单位全覆盖;全市有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1个、示范项目2个;省级特色文化基地3个。全市7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465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圆满完成省定目标,综合排名全省第4位。7家公共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图书馆标准,10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荣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全市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7座,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文艺创作亮点频频。组织创作了《红高粱》《画皮》《女人是座山》《曹端还乡》《大山的儿子》《姚崇辞官》《甘棠遗爱》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大山的儿子》入选全国基层院团地方戏曲汇演剧目,《甘棠遗爱》荣登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政府采购百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春满崤函、快乐星期天、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反响热烈、备受欢迎。
文旅扶贫扎实推进。全面推动文化广电基础设施全覆盖、文化活动无盲区,提高了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全市346个贫困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广播电视信号实现了全覆盖;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创演了曲剧《大山的儿子》《源头活水》;组织完成“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进农村扶贫演出活动。卢氏大鲵湾生态旅游项目被列入全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卢氏县入选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灵宝市寺河乡、卢氏县朱阳关镇入选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9个村入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6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被评定为四星、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全市现有市级特色旅游生态示范村8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4个、休闲观光园区1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3个、汽车后备箱工程示范单位11个。全市规划建设特色民宿村27个,其中8个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70余家旅游企业与重点旅游贫困村开展结队帮扶专项行动。目前,全市有各类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00多个,从事乡村旅游的总人数有3万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640户8908人脱贫。
文化产业持续向好。全市现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0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53个、各类文化产业企业4000余个,文化产业从业总人数有10万余人,年总产值约45亿元。
旅游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现有4A级旅游景区1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47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3家、特色温泉旅游度假区2家、旅游车船公司2家。2019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62.4万人次,同比增长18.68%;旅游业总收入379.03亿元,同比增长17.6%。各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稳居河南省第一方阵。
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出新出彩。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2个、不可移动文物3413件(套),收藏保管文物近7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882件(套)。还有中国传统村落11个、河南省传统村落58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省级项目33个、市级项目11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38人、市级285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省级非遗传习所、展示馆5个,灵宝剪纸、卢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单,文保单位、文物和非遗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并实现了第27个文物安全年。今年以来,全市完成考古发掘项目10个,正在进行的项目2个,发现墓葬600余座,出土器物1400余件(套)。
二、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旅游资源禀赋深厚、优势突出,白天鹅、仰韶文化、地坑院、《道德经》、中流砥柱、豫西民俗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文旅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国家层面和省、市、县层面都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具体实践里找寻真谛,在工作推进中融合发展,摸索有效路径,探索“三门峡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对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论断,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阐明了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要求,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南省进行考察调研,就经济社会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保护黄河生态和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等提出了明确指示,为我们做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8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将城市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培育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融为一体的消费模式,以适应当代人消费需求多样化的需求。文旅融合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全区域、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机遇期。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对文化旅游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文化高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我市转型发展和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成为文化的重要市场,两者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动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规律。要想真正做到文旅融合,必须多维调度、全面发力、深度融合。
(一)主动做到部门的有机融合
业务和权责对口衔接是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新组建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内设科室22个,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实现了业务处室的上行下效、对口对责,汇聚了力量、凝聚了人心,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
(二)主动做到资源的有机融合
资源整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释放文化旅游产业红利、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对文化和旅游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以文化为灵魂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全面推进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三)主动做到产业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支撑,旅游产业大发展可以推进文化的大繁荣。自然资源、文化景观和城市风情是激发旅游消费的三大原动力,特别是入境游客到中国旅游必谈文化的魅力。不仅文化景观和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的打造需要文化,自然山水景区的建设开发也需要文化做依托,充分适当地体现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要有高水平、游客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化展现形式,从而有效拉动文化旅游消费。因此,发展旅游产业,一定要有真文化,做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
(四)主动做到品牌的有机融合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实施品牌战略,需要依托文化发展旅游,依托旅游创造品牌,依托品牌壮大产业,依托产业反哺文化。要以文旅融合项目为载体,激活优秀文化资源,讲好三门峡故事,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保护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策划一批文旅娱乐演艺项目,推出一批特色美食,研发一批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形成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品牌鲜亮、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要以重大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为依托,打造节庆会展品牌。要探索建立文物、非遗开发保护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供需渠道和信息平台的有机对接,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带动文化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客源的对接互动和品牌的交相辉映。
(五)主动做到市场的有机融合
要进一步整合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的宣传推广资源,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要准确把握文旅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创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和营销方式,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交流新格局,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拓宽消费领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
(六)主动做到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有机融合
结合文化旅游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综合监管,营造文明诚信、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归属感、幸福感。
(七)主动做到人员的有机融合
这次机构改革,虽然涉及的都是国家公职人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旅游融合过程中,存在价值观念、体制机制、业务领域、运作方式、工作习惯、标准要求等多方面的隔阂与冲突。
我们在调整安排领导分工和科室人员时,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部门需要和个人意愿相结合。通过机构改革、部门重置和人员优化,实现了全面融合、角色转换,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同。
(八)主动做到现实和目标的有机融合
在机构改革、人员调整过程中,我们以党性锤炼为主线,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兢兢业业的工作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用无私为公的奉献创造更多的光辉业绩。在岗位调整、全面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影响工作,还进一步激发了机构人员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开放,是文化的天然特征,也是旅游的天然属性。步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我们不再分文化人、广电人、旅游人,因为我们都是文化人、广电人、旅游人。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启航圆梦天鹅城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已进入到了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是我们的初心和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为此,我们一定要站位全局,超前谋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五彩三门峡”、建设“三地五中心”的战略部署,以建设文化高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活动和白天鹅城市品牌提升工程为主线,以“两园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三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拓展新视野、推动新传播、释放新动能,进一步增强三门峡市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贡献文化旅游力量。
那么,如何做好我市的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呢?归纳起来,就是明确一个目标、抓住两条主线、突出十个着力:
(一)科学定位,确立文旅融合发展新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脉,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旅游象征着经济繁荣,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标志。
就三门峡来讲,我们要坚持“文化惠民、旅游富民、以文兴旅、以旅彰文”的总体思路,以打造文化高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我市建成省际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创新型文化旅游强市。
(二)抓住主线,开创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古人云:“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涉及公共服务体系、文艺创作、文化旅游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扶贫和旅游产业扶贫、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等方方面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紧抓住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活动和白天鹅城市品牌提升工程这两条主线,引领文旅融合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1.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活动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确立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并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要积极争取把纪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构建“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和中国根亲文化品牌,把这一垄断性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的硬实力,打造“河南省入境旅游新高地”。
2.“白天鹅”城市品牌提升工程
白天鹅是上天赐予我们无比珍贵的礼物,并已成为三门峡最为耀眼的光华。它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而且向世人展现了我市良好的生态优势。我们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实施“白天鹅”城市品牌提升工程和“点亮天鹅城”工程,打造宜居宜游的“中国生态城”城市形象。
(三)全面发力,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1.着力完善文化旅游融合的顶层设计
要深入研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方法路径,尽快启动《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完成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两个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发展方向、产业布局、重大项目、保障措施,为文旅融合发展、城市转型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技术支撑。
2.着力谋划重大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文化输出和旅游消费,要特色化、特长化、规模化。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要想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有世界有名、全国知名、具有强大带动功能和市场号召力的龙头吸引物。
我市目前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和A级旅游景区数量均位居河南省第一方阵,旅游产业体系也日趋完备,关键就是缺少大项目做支撑引领。当务之急是要建设龙头景区、规划重大项目,形成中心突破、点线连接、区块结合、层次丰富、要素聚集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七个重大项目的谋划建设工作:
一是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阳平考古遗址展示中心。尽快全面启动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建设和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提升改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力争在2021年11月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前全面建成。同时,配合“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工程”,做好前沿理论研究和成果运用,夯实“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和中国根亲文化圣地的建设基础。
二是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为适应文旅融合新趋势,发展新业态,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公园、黄河公园、虢国博物馆、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温塘村度假小镇等优势资源,通过天鹅湖文化旅游度假公园(含天鹅湖蜜月度假村、陕州古城建设和黄河游船码头提升改造)、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区(含河南省非遗传承创新中心)、高阳山温泉旅游度假综合体三大核心体验项目,打造集黄河风光、天鹅观赏、湿地观光、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温泉疗养、民俗体验、美食娱乐、体育健身、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并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使之成为黄河流域具有旅游目的地性质的大型文旅综合体。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全市2019年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区创建”头号工程,并得到了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各项创建申报和配套提升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开展。
三是三门峡文化旅游中心。进一步提升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中心规划建设工作,并与国际文博城有机融合,发展会展经济,拉动文旅消费。
四是主城区文化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在主城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基于5G、超高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为游客和市民提供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创意、非遗展示、旅游购物、网络游戏、音乐动漫等综合性旅游服务,繁荣城市夜间经济,打造城市旅游消费热点。
五是豫西山地民宿产业集群。主动适应文旅发展新常态,培育产业新优势,拉动旅游新消费,以特色民宿催动休闲度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首批11个民宿村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第二批19个特色民宿村年内要具备开工条件,明年全部建设完成。
六是“三山一带”旅游度假综合体。打通甘山—寺河山—燕子山旅游公路,以甘山运动康养主题公园、寺河山苹果小镇、燕子山森林度假为主体,形成山地旅游度假产业集群。
七是函谷关老子文化养生园。该项目以传承老子哲学思想为核心,旨在打造集休闲度假、研修交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为一体的世界知名的道家文化研究交流圣地和传统文化发展标杆。目前,第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高起点、前瞻性谋划沿黄生态廊道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打造黄河最美生态经济带,并使其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闪光点。
3.着力繁荣文艺创作
艺术是最能感染人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传诵几代人、影响几代人、教育几代人,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还对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对外影响、丰富旅游业态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市文化艺术创作成绩斐然,许多剧目还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奖项并到国内外进行交流演出。但是,仅有几部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坚持艺术创作生产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出精品、出人才”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上下功夫,完善艺术生产机制,培育本土文艺名家。要积极顺应和满足老中青幼及国内境外等各层次需求,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主体消费人群已转变为“90后”“00后”的实际情况,在戏曲、音乐、舞蹈、广播电视、非遗及民俗表演、旅游演艺等多领域的文艺创作上实现破局,构筑青春时尚、活力勃发、魅力四射的城市形象。
4.着力推进文物和非遗的保护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对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对立起来的行为提出警示。他说:“如果说以前无知情况下的不重视还可以原谅,那么现在有认识情况下的不重视,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在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他还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保护是底线,利用是高线。我们要高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坚决不能视文物、非遗的保护传承为建设发展的包袱,也不能要求文物保护必须为项目开发让路。市政府常务会已经研究决定,把文物考古勘探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各级、各部门及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单位都要严格遵守,依法依规履行相关手续。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保单位,都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每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都会带来环境的改善、形象的提升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三门峡作为全省文物大市、非遗大市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传播优秀文化,丰富旅游供给,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做好大遗址保护。三门峡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传承地和古丝绸之路、汉唐古道的核心节点城市,全市现有登记在册文物点3413处,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个,其中遗址类占40%以上。特别是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卢氏旧石器遗址、崤函古道等文化遗址群在全国、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依托大遗址及其历史环境和其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继续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主体责任,不断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为全省大遗址保护和我市文旅融合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是要推动博物馆发挥作用。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不断加强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社会服务等工作,注重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和旅游功能,使博物馆不仅要成为人民群众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而且要成为公众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重要选择地。要以“互联网+中华文明”为抓手,深入发掘和充分阐释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旅游、研学价值,加快“数字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进行跨界融合和品牌塑造,实现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
三是要主动走出去。要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本地组织、外出宣传、展览推广等文化旅游活动带动文化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积极谋划组织以仰韶彩陶、虢国玉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专题展览和国内外交流活动,使其成为三门峡的外交使者、城市名片、文化品牌、旅游形象。
5.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品牌
无论是对一个产业,还是一座城市,品牌都至关重要。打造品牌,不仅要有好资源、好名字,而且要有大投入、大营销。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外界对其认知长期停留在古城、秦腔、回民街、羊肉泡上,房价始终徘徊在六七千元,游客也比杭州、成都少得多。但这两年,西安成了网红城市,势头直逼一线城市。特别是2018年,西安定位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硬科技之都和中国演艺之都品牌,耗资2000万元签约咨询机构,大力促成抖音战略合作,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眼球,迅速提升了在全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西安的抖音走红,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意义在于品牌营销意识的觉醒。而正是这种觉醒,才让西安能够赢在当下、赢得未来。三门峡更需要有品牌营销的觉醒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出重围、赢得机会、谋得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有着不同之处,它包含更多的成长因素,产品也包罗万象,消费群体更是全方位的。所以,在打造城市品牌的前期,选择主体市场和主体产品打造一条核心营销主线是最为关键的。
这条主线就是创意、科技和文化旅游节会活动。
我们要主动运用文化旅游创意和4K、5D、VR、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引入优秀文化创意和设计团队,共同打造文旅创意及策划平台,激发具有本地文化特色和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要以重大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为依托,以黄河文化旅游节、横渡母亲河、白天鹅国际摄影大展、黄河大合唱艺术节、白天鹅旅游季为主干,完善《四季文化旅游节会活动策划方案》,策划组织社会影响力大、经济带动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节会活动,做到“季季有大活动、月月有新亮点”,打造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活动品牌,谋求新突破、塑造新形象、实现新发展。
要大力实施“白天鹅”品牌战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宣传资源,创新推广方式,强化目的地营销,形成“全媒体宣传、形象展示、节会活动、区域协作、对外交流”五位一体的文化宣传和旅游营销格局。
6.着力做好文化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是举措,乡村振兴是目标,文化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我市把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作为文化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有人去一个地方只是单纯为了住民宿,民宿不是单一的存在,是要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特色美食、民俗风情、非遗等结合起来的,强化互动性、参与性、独特性,这样才可能创造品牌、丰富内容、拉动消费。
我们要突出“自然山水和民俗、民味、民艺、民活”,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旅游产业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特色村和特色旅游乡镇,策划推广乡村旅游线路。到2020年末,全市要创建5个优秀旅游乡镇、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20个汽车后备箱示范基地(示范点),确保我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中不落伍、不掉队、向前看、往前走。
7.着力发展夜间经济
在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也提出要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相关专家表示,此次发布的《意见》可能是截至目前我国第一份涉及“夜间经济”的国家政策,在此前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仅出现过“延长营业时间”等说法。可以说,城市夜间经济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研究表明,夜间经济的市场主体、消费群体偏向年轻人,即20岁到40岁之间的人群。因此,在打造夜间经济的产品体系中,要注重考虑诸如休闲街区、数字酒吧、数字书店、数字深夜食堂、文创商店、小剧场、演艺酒吧、电子竞技、音乐动漫等适合年轻人的夜间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夜间旅游吸引物。我市也要积极谋划,大力发展夜间旅游,首先在城市夜景照明、夜间旅游吸引物及配套产品、夜间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三个方面开好局、起好步。
8.着力培育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
推动文旅融合,需要创新发展机制、产品、模式和路径,加快研发文旅项目、培育文旅企业,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不断拓展衍生产品链条,构建特色鲜明的文旅新业态,培育覆盖投资、经营、创意、娱乐、影视制作等领域的综合性文旅企业和产业集群。而想真正做到这些,就一定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运用现代管理制度,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我市已经成立了文旅集团,下一步要给足政策、留足空间、创新模式、加快培育,以大企业推动大发展。
9.着力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文化旅游服务的水平,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还可以极大地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归属感和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提升城市的美誉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要在全面完成乡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基础上进行提升完善,加快城市书屋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和游客。
二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力做好“三门峡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不断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建设完善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应急处置体系,以智能化服务游客、服务大众,拓展消费领域,激发旅游消费。
四是完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专线车、观光巴士、引导标识和沿黄生态廊道、崤函古道、“三山一带”、韶山、小秦岭、卢氏全域六条旅游风景绿道及文化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五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文艺创作、文化创意、影视制作、职业经理人、导游员、讲解员、服务员、乡村致富能手队伍,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是继续强化文化旅游惠民,推动国有景区和文化场所门票降价、打折和淡季免费开放,组织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鼓励把文化旅游消费植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旅游消费网点。
10.着力营造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环境
探索建立适合三门峡实际的文旅融合的长效协调机制、综合监管机制和行政执法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对文旅市场和广播电视的综合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营造文明诚信、积极健康的营商环境,确保文化广电和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春风化雨黄河岸,再沐千年崤函风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会以更加坚定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加快构建文化高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奋力书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在三门峡深化“效能革命”、发力“三次创业”、重振崤函雄风、打造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新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