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韵藏珍】早期中国葬仪中的玉核心——缀玉幎目
【名称】缀玉幎目
【年代】西周
【数量】1组26件
【来源】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
【收藏单位】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缀玉幎(mì)目,俗称“玉覆面”“玉面罩”,先将玉制成人的五官形状,再缝缀于方形的丝织品上,最后覆盖于死者的脸上。这组幎目1990年出土于虢国国君墓,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头部。由十二件似男人面部器官形状的玉饰与十四件三叉形薄玉片组合联缀成人的面部形象。象征人面器官的玉饰摆放在中部,除眼、口是专门为死者制作外,其余皆用其它玉饰代替,其外侧环绕一周三叉形薄玉片。我们根据出土情况对幎目的组合形式进行了复原。面部所用玉饰12件,有额、眉、眼、耳、鼻、胡、口和下颚共八种。面部外侧轮廓所用玉片14件。玉质、形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异。皆为青玉。整体作三叉形片,下端有短榫,榫上有小穿孔。正面或饰有纹样,或素面。
《仪礼·士丧礼》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记载有关覆面葬俗的古代文献。其中记载:“布巾,环幅,不凿。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幎目,用缁,方尺二寸,赪里;着,组系。”郑玄注日:“幎目,覆面者也。赪,赤也。着,充之以絮也。组系,为可结也。”据此解释,幎目当为中间填絮,黑表红里的方巾,并有丝带可用于系在尸体面部。
以玉随葬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玉殓葬”,发展到西周形成了严格的“葬玉”制度。西周时期,这种特殊的丧葬用玉---缀玉幎目的出现,与古人丧葬观念信奉“事死如事生”以及“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的说法有关。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也仅出现于贵族墓葬中。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下层贵族墓中出现石质覆面。汉代时发展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等,标志着丧葬玉发展到巅峰。曹魏时期,魏文帝明令禁止用“珠襦玉匣”,玉衣从此消失,此后的墓葬中再未发现殓尸用的玉器。
虢仲墓的这组缀玉幎目,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并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是目前在西周时期考古发掘中所见为数不多的结构完整、形制规范、工艺考究的缀玉幎目之一,为我们探讨西周时期的殓玉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的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供稿:陈列保管部)
文章来源:虢国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