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韵藏珍】盛宴之音——窃曲纹铜甬编钟
【名称】窃曲纹铜甬编钟
【年代】西周
【尺寸】最大者通高49.9厘米、铣间27.6厘米、鼓间21.2厘米;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铣间27.6厘米、鼓间21.2厘米。
【来源】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收藏单位】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这组窃曲纹铜甬编钟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一组8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形,横断面呈梭形。上有长甬,中空,与钟腔相通,除个别外,绝大多数内实范土。衡端平齐,甬下端有旋,如箍形,旋上正面有斜方形环钮。平舞。钲部两侧的篆间各设三排九个柱状枚。于口上拱,铣部下阔。钟腔内壁锉磨有数量不等的纵向调音槽(即所谓隧),少者有两道,多者有八道。钟身正、背面纹样大致相同,旋上饰一周C形凸目窃曲纹,舞部饰S形无目窃曲纹,篆带饰斜角S形平目无目窃曲纹,枚、篆、钲、鼓之间隔以凸起的界格栏线,正鼓部饰一组对称的C形无目窃曲纹。除M2009∶253、288两钟外,其余六钟正面右鼓部均铸有用以标记侧鼓音的小鸟纹。
甬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系由殷商时期编铙发展而来,最早见于西周早期。早期常见三件成组,每件编钟造型、纹饰有别,没有固定的音阶规律。之后也出现甬钟件数不定的现象,如随州叶家山出土四件组编钟、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出土编钟为五件一组。至西周晚期,逐渐发展为八件或八倍数成组的主流编列模式,整套编钟的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并出现长篇铭文。一般前两钟不使用侧鼓音,从第三钟开始右鼓出现第二基音标志,有一定的音阶规律。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增至几十枚。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有64枚,这是目前出土钟数最多,也是至今为止最完整的组合。
编钟是古代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编钟藏于王侯之宫,演于殿堂之上,从《墨子·三辩》中“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可见一斑。在西周制定的礼乐制中,乐悬制度将王侯将相所用钟磬之规模清晰地划分为“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周礼·春官·小胥》)四个等级,不得有分毫僭越之处。“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在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成为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每逢征战、宴享、朝聘、祭祀,都要演奏编钟,故“堂下之乐,以钟为重”。
虢仲墓中除出土一套甬编钟之外,同时伴出一组8件钮编钟、一组8件石编磬和1件铜钲。虢仲墓出土的乐器组合清晰明确,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实际面貌,对研究先秦时期乐器音列结构、编列组合以及礼乐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稿:陈列保管部
文章来源:虢国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