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与天鹅同行 探生态之变
每年10月中下旬,来自繁殖地蒙古国和西伯利亚的大天鹅开启千里迁徙,奔赴到黄河三门峡库区,在黄河岸畔40余万亩浅滩湿地栖息越冬。2024年10月末,本台记者与新华社河南分社、央视河南总站、河南日报、三门峡日报等多家媒体,同三门峡黄河天鹅湖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沿着大天鹅南迁路线,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4省区,对大天鹅迁徙路线、栖息习惯、食物来源等进行追踪,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天鹅的美丽身姿,通过“生态之鸟”反映“环境之变”。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马奶湖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我们现在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现在我们前往当地的马奶湖,去寻找白天鹅。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九月底十月初,天鹅就要陆续从北方,从它繁殖地陆陆续续就要南迁到越冬地。马奶湖是天鹅迁徙中途停歇的一个重要停歇站。天鹅并不是一站一下飞下去,它是中途要不断停下来补充食物、补充体力,经常走的时候,天鹅在路上迁徙时间也很长,像有的天鹅可能迁徙的时候,一个多月都是正常的。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您观测鸟有多长时间?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1987年。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30多年了。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它们对栖息的地方是不是要求还比较高?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水质、环境,要求都非常高。如果水质有污染,天鹅绝对不会在这个地方停歇。如果说没有食物,就是像浅滩湿地,没有这浅滩湿地,它也不会在这停歇。就是天鹅头沉下去能吃到水下、水底的水生植物,它才在这个地方停歇。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高站长告诉我,根据分布和栖息地特征和习性的不同,在我国能见到的野生天鹅有三种,分别是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均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这是大天鹅,一般是两只成鸟带几只幼鸟。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后面几只明显小一些。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你看,这就是幼鸟,两只幼鸟,总共3只幼鸟。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大天鹅迁徙的终线在三门峡库区那一带越冬,不再往南迁徙。
游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魏站长,你好。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
你好。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这个地方也是天鹅南下栖息的一个地方。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
对,每年这个季节开始,大天鹅、小天鹅都迁徙到咱们这里,这是它的栖息地、必经地。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大概有多少天鹅会在这里(停歇)?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
因为今年天气比较暖和,(天鹅)陆续开始(到达),去年同期统计总共有9000多只。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这个地方是不是不只有天鹅,还有很多种类的鸟?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
对,我们统计去年是有90多种,90种的鸟类在这里栖息。从2016年开始,政府和林草部门大力推进生态补水,咱们现在水面面积达到了9平方公里,相当适应鸟类的孵化和栖息,是这块湿地造就了鸟类的天堂。
突然,我和魏站长的交谈,被一声呼喊打断。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陈建明:
你们是干啥的?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陈建明:
看见你们这里的人也多、车也多,是在这干啥?工作内容就是看看这个鸟的异常,再一个就是怕有人来这里破坏(湿地环境)。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
在保护区没有成立以前肯定有,这肯定有,成立保护区以后,颁布了湿地法,还有保护区条例以后,这个现象就基本杜绝,没有了。好环境来之不易,都需要保持下去,把这个环境都需要保护好。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谢谢你,魏站长,谢谢你的介绍。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保护站站长魏军:
希望你们发现更多美丽的天鹅。
地点:陕西省榆林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高老师,我们下一站去哪里?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根据现在的(情况),这就是天鹅的实时卫星定位,一个红色的(标记)就是一只天鹅所在地,根据定位系统(显示),我们下一步要到鄂尔多斯跟榆林的交界处,去追踪这只天鹅,但追踪天鹅的难度非常大,有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它现在就在这个位置了,这只天鹅早上已经不飞了,停下来了,速度0.3公里/小时,它就是游走,并不是飞翔,如果说在飞,那这只天鹅就不能定这个点位了,它可能一般都是几十公里/小时的速度,一个小时几十公里就飞出去了。到目前,带上颈环的天鹅有600多只,将近700只,带发射器有360余只,通过卫星定位以后,大家就能知道天鹅实时定位,天鹅从哪里起飞到哪里降落,包括在路途上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温度,当地的人文资料都能看得到,为研究大天鹅的迁徙、保护,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主任张国钢:
鸟类种类的识别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贺和平:
现在基本上都能识别对,监测给我们提供一些保护方面的依据,用信息化的手段,对鸟类的种类、分布情况、觅食、迁徙习惯,有一个统计和分析,对我们保护(鸟类)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贺和平:
原来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有530户居民,有9200多亩耕地,从2016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工作),搬迁肯定是有难度的,农民都想在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环境比较熟悉,生活比较方便,要离开这个地方肯定是有难度的。我们首先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不侵害他们的利益,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周边的这些村民基本上对保护红碱淖这片非常珍贵的水域,还有这里面珍贵的一些野生动物,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难度也在逐步地降低了。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大天鹅下一站大部分就直飞到三门峡了。
新华社记者杨金鑫:
每年大概有多少只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三门峡天鹅湖鸟类环志站站长高如意:
每年在三门峡库区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在一万六到一万七千只,每年都在增加。(大天鹅)为啥要选择三门峡,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随着三门峡大坝的蓄水,在三门峡库区周边形成了大面积的滩涂和湿地,大天鹅最喜欢的就是湿地环境,所以它就选择了三门峡。从目前情况看,每年来越冬的大天鹅数量,是一直在稳定增加。咱今年有个特点就是幼鸟多了,数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啥叫幼鸟,就是它的羽毛颜色发灰,这叫幼鸟,就是今年五六月份在繁殖地出壳的幼鸟,到明年七八月份换羽了以后,才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这也充分反映了从繁殖地到沿途迁徙,一个是环境在改变,就是变好,另外一个就是保护力度(加强),大家的保护意识都在加强,幼鸟的数量才能增加,大天鹅在越冬地的数量会稳定每年都在增加。
大天鹅的迁徙与回归,是大自然的节奏,更是对我们保护自然成果的检验。通过对“接大天鹅回家”追踪活动的报道,我们向公众普及了大天鹅的迁徙习性、生态环境需求等相关知识,展示了大天鹅在迁徙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大天鹅的生存状况和保护的重要性,公众保护大天鹅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也希望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大天鹅回家的精彩瞬间,讲述大天鹅的故事,让守护大天鹅、保护自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野生动物的关爱,让大天鹅的“迁徙之路”更温馨、更安稳、更顺畅。
来源:三门峡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