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花馍|李圆
发布时间:2020-03-31作者:陕州地坑院景区公众号来源:陕州地坑院景区公众号点击:1381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用地坑院特有的灶火和火炕,烹饪而成的独具当地风味的美食很多,花馍的制作,就是地坑院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读懂陕州,可以从这里的传统饮食开始。
花馍的制作,虽然就地取材,但是其做法颇为讲究。
制作花馍所用的面,是用石磨磨的头茬面,也就是麦皮还没有成麸时收的面;所用的水,是井水,温水发面;所用的酵子,必须是玉米面发的,纯天然,还要挂在窑洞里经过一冬一夏的阴凉发酵,当地人称之为“老酵”,这样的酵子蒸出的馍才有香气。
“酵”在古代还有发财、发家、延年益寿的含义。因此,按照当地的习俗,红喜事要用酵,结婚拿礼要有酵,白事丧葬更要用酵。
酵的用途很广泛,用酵子发面也有门道。开始和面前,根据面粉的多少,按照一定比例,把酵子掰开揉碎,用常温水把酵子浸泡开,再用温水加入白面搅成糊状,兑入酵子,搅匀后,用面褥盖好,放在炕上。炕有温度,面就发得快,等面团发好,加面,和成硬面,再次放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用面褥盖住,让它慢慢地醒。
经过三揉三醒后,面揉出了力道,最后揉至光滑无气泡,要不粘手和案板,如同小孩子的肌肤般嫩滑,这才算是行家的功夫。
陕州花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分好多种类:祭神糕、敬老糕、长糕、结婚糕、团圆糕等。它们的做法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大小不同,点缀的花型不同,用途也各不相同。
祭神糕,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每年过年时,很多人都会敬神祭祖,大家精心制作的精致、丰富的花馍中,寄托了对上天与自然的敬畏。
敬老糕、长糕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结婚糕是人生开始新阶段,预示着新婚喜气盈门,幸福花开;团圆糕则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美好祝愿。
所有花馍其实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同时彰显着民俗文化的内涵。
逢年过节,这里家家户户通常会蒸枣糕、满家糕和敬老糕,把红枣提前浸泡,让干枣发胀。糕一般都分为三层,第一层上面通常有字或花,字主要有寿、福、囍等;花通常是桃子带叶子,石榴露籽带叶子,还有不同的造型:金鱼、牡丹、老虎、长命锁等。造型都是用面做的,加上剪、刀、筷子、新梳子这些工具,通过剪、挤、揉、夹、按、扎的方法做成。二层为枣、核桃等食材,三层为底座。这样做出来的花馍,简直就是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白事花馍叫“盘”,简单地用梳子按压、筷子夹个型就可以了。
喜事花馍的做法可能要复杂些,里面除了枣,有的还会加上核桃和鸡蛋,用红纸把鸡蛋染红,花馍出锅后,还会用红纸沾水在上面点一点,以示喜庆。
长糕的做法需要细心。面已准备就绪,把面擀成三层圆饼状,第一层的圆饼周围用刀子刻出或用手压出花纹,捏出喜欢的花瓣状,再用清水粘合。
第二层隔一个花瓣放上一颗红枣,把提前洗净、浸泡的枣最饱满的一边露在外面,中间用剩馒头片填起来。
第三层要平整,用刀沿圆饼周围切数刀,一个枣糕就成型了。
成型的枣糕,要放到用线穿的高粱秆牌牌上面去醒,牌牌在农村是一种做饭用具,擀的面切好放上不粘,包饺子、放馍也不粘皮。
最后用柴火把锅里面的水烧开,等糕馍醒好了,把糕往篦上拾,篦底要垫糕叶(玉米穗外面那层叶子,用水浸一下,洁白无污),开始搭糕篦,一层草圈一层篦,中间加两个馍墩,最后盖好盖。每次草圈和笼连接处要用布条沾水进行密封,防止漏蒸汽。
锅底还要扣放一个瓦坨硌(磁碗底座),把火烧得旺旺的,沸水开始蒸,直到瓦坨硌不再砰砰作响,说明水已快烧尽,这时火也要慢慢熄灭,片刻后,开始揭盖、起篦、拾糕。
其实在这砰砰作响的瓦坨硌中,也蕴含了勤劳淳朴的陕州人的智慧,瓦坨硌在某种意义上也替代了钟表的作用。
而这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是我们的祖辈们的精气神。都说人活一把火,在当时物质紧缺的情况下,我们的先辈们,总是用最昂扬的姿态、乐观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出美好的新世界。
唇齿留香,这是我们对美食崇高的赞誉,也是花馍在大家舌尖上留下的味道。在我的心中,不管走多远,也忘不了陕州花馍这种特有的味道。不论身处何地,只要与这种味道重逢,那种思乡之情就瞬间从心底涌出。
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瓜果蔬菜遍地香,谷菽高粱笑盈黄,大家可以尽情地享受各式各样的美食,民俗的东西似乎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但是这些先辈们留下的精神与文化却是永恒的。我们要更好地传承并发扬这些民俗文化,让陕州花馍的味道永远醇香。
文章来源:河南思客 陕州地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