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度假区动态

地坑院的多重文化元素|贠石让

发布时间:2020-03-30作者:来源:点击:1624

我是地坑院生,地坑院长,在地坑院生活了67年,从未感到这一特色民居的伟大。

近几年,古老的地坑院穿越时空走进了央视,“地坑院热”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受到科学界、建筑界、文化界、旅游界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青睐,称它是“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古代人民穴居方式遗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统一的理念,被现代的人们叹为观止,我才感到自己生在福地不知福,才开始了对地坑院的学习和研究。

我把地坑院总结为五大文化:

地坑院历史文化;

地坑院建筑文化;

地坑院农耕文化;

地坑院民俗文化;

地坑院饮食文化。

本文主要浅析地坑院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地坑院的衍生源头

《易•奚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宫室。”《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墨子•节用篇》:“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孟子•腾文公》亦云:“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诸多史籍让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我们的祖先从天然的洞穴走出来后,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此说“固无疑义”。

1.jpg

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豫西黄土高原地区,人类居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据仰韶文化遗址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及虢国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当时的陕塬已有大批先民在此生活、生产,人们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居住形式多为圆形和方形地坑式窝棚,还有贮存食物的窖穴及灰坑。村庄外围还发现了陶穴、墓穴等都呈地坑形态。由此可见,地坑院的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早期。

地坑院建筑发展

始于天然洞穴到筑穴而居,也就是《诗经》里所说的“地复地穴”这个时期,是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人们从天然洞穴走出而营造自己的地复地穴,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时期的住所很简单,很不规则,只能挡风遮雨罢了。

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增强,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要求提高了,把原始的地复地穴进一步修成天圆地方形式。到了唐宋元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走出了地坑院,在地平线上建起了楼房。但陕州地区的人们仍然住地坑院,所不同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装饰发展,让地坑院焕然一新。进入明清、民国至今,人们的观念更新了,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要求更高了,一改过去的四不像院、秃头院,进化成眼眨毛院、土拦马墙院。富户人家,又把自己的地坑院修成穿靴戴帽的砖院至今。

椐考证,近代陕州地坑院建设有两大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明朝的人口大迁移。人们来到陕州安居乐业,首先是建地坑院,才有了安身立命之处;第二个高峰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猛增,所以,陕州大地的地坑院也随之猛增。现在陕州的地坑院多数是那两个时期建造的。

地坑院策源地

一个人、一个物种的生命是有限的,一种建筑形式的生命也同样是有限的。陕州人民把一种住宅形式从远古一直保留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研究发现,地坑院能在陕州大地繁盛几千年,与陕州的地理环境等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陕州大地才是地坑院这一民居赖以生存的策源地。

据地质部门考证,陕州地块的基地由各种片麻岩组成,距今约40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形成的火成岩。

由于陕州地块随着华中地区整体下降,崤山褶皱断裂,伴随着混合岩化,所以,构成了陕州古老的结晶基底层。距今19亿年开始了地史的上元古代,这时期地壳发生了一次规模很大影响很广的运动,中国称为“吕梁运动”,河南称为“嵩山运动”。

距今2.3亿年到8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地壳又发生了燕山运动,三门峡盆地当为此时形成。地史进入新生代,从8000万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受此运动影响,加强了陕州地势的分异过程。

在黄河两侧和各条支流两岸形成了二级、三级阶地。如二级的大营小平塬、三级的陕塬,而阶地的形成则是由两次旋回沉积而成。沉积物的类型包括:河湖相沉积、山麓堆积和河流堆积。

从陕州城仰望崤山,可明显见到6个台阶直至崤山。陕州地壳大约经过5060亿年的地史岁月,更迭变迁,才形成了陕州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溪流其间的自然格局。

众所周知,我国的地理环境是西高东低,三江源的水,东西走向流入东海。而陕州的地理环境则反其道而行之,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内的青龙涧河、苍龙涧河,从南而北流入黄河。涧河水是从东而西流入黄河。

还有一个特点,三门峡盆地居中在陕州的中央,四面环山,黄土层厚达50150米,为这方居民修建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就是陕州地坑院为什么能衍生几千年的原因所在。其他地方不具备这种条件。陕州以东是平原,水位很浅,土层几米以下就是水;陕州西、南是大石山,难以建造地坑院,唯陕州独有优势。

地坑院古老技艺

有人说,地坑院很土没文化。我认为地坑院文化最古老,它包罗万象,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第一个居宅形式,也可以说它是营造技艺的鼻祖。

有人说,修建地坑院不需要什么技术。我认为修建地坑院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土匠、泥匠、瓦匠、木匠四大工种及阴阳、风水学。

修建地坑院的核心,不但要结实耐用,豪华气派,住着舒适安逸,更要求富贵荣华、平安健康、多子多孙、子贤孙孝、和谐相处。地坑院民俗文化贯穿一整套阴阳平衡学说。居民们崇尚阴阳转换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或灾难。

对窑洞的使用严格遵循“八星”之规,夫位在主窑、天医为伙房、延年是门洞、五鬼养牲畜、六煞建茅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建筑文化讲究“后有靠,前有照”。也就是说宅院的后面有靠山,前面有河流、湖泊,然后再找宅院的平衡中心点。这样的宅院才是吉星高照之宅,门庭能够出秀才、中状元。

地坑院的建造和现在的建筑业一样,有它的文化,不是随心所欲,胡挖乱造的。地坑院就院的朝向有八种,即: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以及乾宅、艮宅、巽宅、坤宅。

建造地坑院的顺序也是有讲头的:

1.请阴阳先生看风水;2.一点五线定宅法;3.下挖田心;4.四面凿洞;5.刷崖面;6.刷窑洞;7.粉刷崖面;8.粉刷窑洞;9.扎窑隔(门窗)10.修窑脸、窑瓣;11.修影背墙;12.滚院圪台;13.修窑腿;14.滚门洞圪台;15.修跌水瓦;16.修建拦马墙;17.修井窑、水井;18.修渗井;19.修红薯窖;20.修火炕、烟筒;21.修锅台。

不管修建什么朝向的地坑院,这21道工序一样也少不了,完成了21道工序,就可以选择吉祥日子乔迁新居,居家过幸福日子了。

地坑院建筑亟待保护

地坑院的建筑形式别具一格,天圆地方和大地融为一体,防疫防病,冬暖夏凉,安全牢固,防尘防风,隔音防盗,造价低廉,居住宜人。

地坑院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创造、集体传承下来的遗产,其特点是“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人在地下走,树在头上摇。未见村庄闻鸡鸣,未见房屋听犬吠”。

等闲平地起炊烟,地坑文化厚重、深邃、多元、经典。地坑院携带着长久、深厚的历史信息,从物质到文化习俗、哲学、信仰,无所不包地透视着历代劳动人民在地坑院的生存方式、理念和审美追求。聪慧的陕州人,一代又一代地在地坑院里传递着民族心灵的密码,延续着中华子孙的文化共识。地坑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冠以“地下四合院”“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地平线下的村庄”等美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世界观、审美观、生活观等要求于世界同步,使大批村庄的地坑院进行了新农村改造、退宅还耕,代替地坑院的则是幢幢高楼和小区。原始的农耕文化、小农经济,被时代的潮流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急人民之所急,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地坑院。文旅共同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传承、利用地坑院,使地坑院文化得以延续,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文章来源:河南思客  陕州地坑院公众号

分享到:0 用手机看
#

拍下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微信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观看此页面。

Swan Lake精彩活动

温馨提醒:提前购买的游客请提前到景区售票点兑换票,如需退票请联系客服

Swan Lake出行锦囊

0398-2821788

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二维码